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

月餅原料漲 業者變通不漲價

(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27日電)中秋節快到了,台中市五星級飯店及糕餅業者加緊促銷月餅,由於今年月餅原料都上漲,業者紛採取變通方式,維持去年的訂價,包括減少月餅數量,或搭配茶葉、咖啡等。


製作月餅的主要原物料如糖、麵粉、綠豆仁、乳製品等,價格漲不停,甚至連包裝材料也調漲,擔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,月餅禮盒價格大都維持去年訂價,但顧及成本,業者只好採取變通方式因應。


以台中裕元、台中亞緻、台中金典等飯店為例,今年的中秋禮盒就減少月餅數量,換上日月潭紅茶、阿里山高山茶、普洱茶或XO醬,業者表示,現代人月餅吃得少,換成茶葉、XO醬,保存時間長,又可提升禮盒質感。


今年月餅禮盒以6入裝最多,台中永豐棧的蛋黃酥禮盒及廣式月餅都採取6入裝,兩種禮盒今年預定生產7500盒,已全部預購一空。


業者也在包裝上花心思,例如台中長榮桂冠酒店的環保木盒、金典酒店的燙金玉兔木盒、台中福華飯店獨特錦盒包裝、永豐棧布面手提袋包裝等,月餅吃完,還可以另做他用。


除五星級飯店外,85度C今年推出的月餅訴求平價外,9月9日前預購可享85折,上網登錄發票還可參加抽獎,有機會抽中日本北海道5日遊。



來源:中央社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827/5/2xne3.html

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

國際茶節 台茶推廣中西合璧




台灣茶葉大使許正龍、潘掬慧夫妻在首屆洛杉磯國際茶節呈現台灣茶文化。(記者禾苗/攝影)
slideshow 為期兩天的洛杉磯首屆國際茶節13日在日美博物館開幕,代表台灣、中國大陸、日本、印度、韓國、越南等12個國家的茶葉參展商展示各國風味烏龍、普洱、紅茶、水果茶等,愛茶人士現場爭相聞香品嘗。
台灣茶葉大使許正龍(Thomas Shu)表示,希望藉此呈現廣受西方民眾青睞的台灣烏龍、台灣包種、白毫烏龍、桂花烏龍、鐵觀音,為台灣文化代言。

許正龍1996年開始在美國推廣台灣茶文化,向西方愛茶人士介紹台灣茶、茶葉文化及歷史。不少老美在其影響下拋棄茶包。今年10月,他將第四次帶領15名美國、加拿大茶商及愛茶人士赴台進行「茶葉知性之旅」,讓台灣茶葉走上國際。

許正龍介紹,保持台灣經典茶葉品種同時,中西合璧的創新也很重要。為迎合西方人口味,2009年「白蘭地烏龍」誕生。該茶種經紅茶、烏龍茶改良而成,茶葉發酵程度較高。若調入加州紅酒,茶味更為醇香。可茶酒結合的FB 27、Ruby 18兩個茶種在美銷量火爆。

他認為,要推廣台灣茶文化,最重要要從教育入手。

來自香港的雷李慧球2008年在洛杉磯創辦版納茶葉(Bana Tea),向主流社會推廣十多種來自西雙版納不同少數民族的普洱茶文化。她說,普洱茶擁有3000多年歷史,最能代表中國民族性。她每年前往西雙版納與當地茶農交流,選取最具代表性、適合西方人口味的普洱茶帶回美國。


來源:世界新聞網http://www.worldjournal.com/view/full_news/15090500/article-%E5%9C%8B%E9%9A%9B%E8%8C%B6%E7%AF%80-%E5%8F%B0%E8%8C%B6%E6%8E%A8%E5%BB%A3%E4%B8%AD%E8%A5%BF%E5%90%88%E7%92%A7?instance=news_pics

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

茶中自有黃金屋 - * - 張信哲特蒐骨董茶具 李明洋茶



陳昇強調他愛喝紅酒,也愛喝茶。 (記者宋志雄攝)


李明洋把買茶當做存現金,收藏近百箱普洱茶。


張信哲從蒐藏的茶具器皿,感受過去擁有者的美感與巧思。 (辰星提供)


喝茶,不只怡情養性,也是一個可以累積財富的門路,甚至還能刺激創作靈感。張信哲獨鍾茶具器皿骨董、李明洋金屋藏茶近百箱,收藏增值可觀;陳昇則藉由喝茶激發創作靈感。

記者林佳宏、張釔泠、陳慧玲/專題報導

「阿哲」張信哲是圈內出了名的骨董愛好者,他的蒐藏品中也包括不少茶具,他對這些器皿情有獨鍾,不管是放茶葉的錫罐,漆器做成的茶碗、茶托,煮茶的風爐,或拿來擺放木炭的奇木小盒子,他都能從中感受到過去擁有者的美感與巧思。

阿哲著迷茶具 欣賞文化之美

阿哲謙稱,自己不是品茗行家,平時喝茶也不會過度講究,唯獨很著迷於這些茶具,「我對於漆器、木器,或是文房四寶類的藝術品,一直很有興趣,它們代表著某一種文化的美學,背後總有獨特之處。」

他擁有一個茶筒,便是清朝時有人以戰國時代車軸上的錯金銀(古代工藝手法之一,用金銀等在銅器上打模,構成花紋或文字)改造而成的,他興奮地說:「原本的主人能有這樣的想法,把一個古物再賦予成新的面貌,我覺得很有意思。」

去年阿哲為台北故事館的「百年前台灣時尚生活」特展擔任策展人,大方出借自己蒐藏的茶具,復原了1920至1930年日治時代,大稻埕商人熱衷的煎茶道,呈現出當時的台日生活美學。他解釋:「其實每一個茶席,都代表著主人的品味,已經不僅僅是茶道了,還融入香道、花道,甚至連聽的音樂,都可以講究。這所有的器具反映出這麼多藝術,很讓人玩味。」

陳昇喝茶寫歌很催淚

提到陳昇,外界印象總以為他愛喝酒,不過私下他是超愛喝茶,尤其是寫歌創作時,更要喝茶激發靈感。

他說,不要把他和酒畫上等號,畢竟酒不適合天天喝,但茶卻無妨。談起喝茶,他可是很有研究,以普洱茶為例,陳昇覺得泡普洱茶要像紅酒一樣,茶水看起來清澈才好喝,不會有一股怪味。朋友揶揄他,普洱茶護胃,他酒喝多了,喝些普洱茶也不錯。

最近陳昇和新寶島康樂隊忙於「上山下海」演唱會,有時為了工作去他的新樂園工作室,他一進辦公室就泡上一大壺茶,慢慢品味。除了在辦公室泡茶,陳昇以前也常窩在公司附近的茶坊寫歌,他說,喝茶容易讓他寫出憂愁的歌,很能催淚。

他不講究茶具,但很重視茶葉的品質,他最喜歡台灣的鐵觀音、高山烏龍茶,一定要試喝過覺得不錯才下手買,朋友知道他愛喝茶,有時也會主動送上好茶。

買茶無心插柳 李明洋孝心致富

台語歌手李明洋接觸茶道20多年,成了普洱茶行家,近年來原物料成為熱門投資商品,他把買茶當做存現金,在台北南京東路住家裡,客廳堆滿近百箱普洱茶,還有密室收藏骨董茶餅,總市價超過千萬元,金屋藏「茶」!

與普洱茶結緣,出自李明洋一片孝心,21年前愛喝茶的爸爸罹患糖尿病,友人推薦適合飲普洱,他買來孝敬爸爸,沒想到爸爸喝完後他隔月再去買,不但買不到同一批品項,價錢也偷偷漲了。後來只要爸爸喜愛的味道,他就一口氣買好幾箱,這樣無心插柳,那些茶幾個月後都漲價,他也開始買普洱茶年鑑回家做功課。

收藏普洱茶當傳家寶

「普洱茶是可以吃的骨董。」李明洋耐得住性子,1990年買的茶磚,當時1磚以600元購入,去年有行家跟他收購,他以2萬多元割愛,20年時間滾出30倍利潤。他手上還收藏一批1955年產的茶,他在1992年時1餅以1萬多收購,現在市價已達40多萬元,價差已達40倍之多,「時間會讓茶變得更珍貴。」那些收藏的茶,他不打算割愛或喝掉,要留給小孩當「傳家寶」,世代繼續增值。

但成為行家之前,他也曾繳過「學費」,因判斷錯誤買到仿冒茶磚。近年有人捧著大筆資金,請他幫忙操作普洱茶,被他拒絕,強調自己是愛喝茶,投資只是其次,「我收的茶要對下個買主負責,買錯賣出去是責任的問題。」他倒不吝提供個人收藏心得給大家參考,第一是功課要做足,第二不要聽別人說故事,就像股市不隨便聽信「明牌」,第三是只買自己喜歡的茶,第四要記得「量力而為」。



來源:自由電子報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1/new/jul/29/today-show18.htm

茶的保健功效顯著但不是“萬病之藥”

兼評“茶性寒涼”的偏窄

  “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以解之”是在時間、空間久為流傳,廣為認同的民間傳說和文字記載。上古時代,茶葉初為藥用,後為飲品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人們發現茶葉的保健功能和藥理效應越來越多。《中國茶葉大辭典》列舉茶的十大功效:助消化、消除脂肪、膽固醇、除口臭、解渴、解酒、治便秘、減肥、提神醒腦、利尿、抗輻射、抗癌。我對飲茶健康新觀察--減肥、防癌、抗輻射、抗毒殺菌、增強免疫力、長樂長壽。

  經現代科學研究證實:茶含有機化合物450多種,無機礦物質15種以上。儘管茶的保健功能和藥效應還會越來越多被發現,但不應由此任意拔高茶的“定位”,我很同意陳忠懋院士“茶畢竟是茶不是藥”的觀點。從對人體的醫藥原理來說,茶具有協助工具,隨著科學的發達,茶的某些成分如茶多酚中的沒食子酸酯(EGCG)、茶氨酸等,雖然可以從中提煉開發為治病之藥,但茶不是藥,更不能稱為“萬病之藥”。某些茶界人士,慣于不加分析地引用唐朝陳藏器“茶為萬病之藥”這句話,有些茶企更喜歡引用,以獲取銷茶的商業利益。其實,宣傳炒作過分,可能適得其反。

  日本茶學學會會長、原靜岡縣茶業實驗場場長小泊重洋在他《茶飲不能代替藥物》論文中高度評價茶的保健功能的同時,指出:“茶不是醫藥品,它的功效也有一定的界限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茶並不是萬能之藥……例如,反映對於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膽固醇、中性脂肪、肥胖等生活中常見的症狀,儘管每天都在飲茶,卻沒有得到改善的意見也很多。問題在哪裡呢?”我認為小泊重洋先生的說法有參考價值,不恰當的宣傳將會使消費者產生“逆反心理”,是不可取的。我還認為,茶對人體的保健功效,也是因人而異,例如對茶的攝取量多與少,也許是回應小泊重洋先生的上述“問題在哪裡呢”的一個重要方面。小泊重洋寫道:“最近在攝取高濃度的兒茶素來進行的體重和體脂肪減量的實驗中,每天攝取500mg以上的兒茶素才可以看到一些效果。”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每天飲茶十杯以上,一個月用茶1斤,1年12斤,張老先生每天攝取兒茶素理應達到500mg以上,所以,年逾百歲還在工作的張老是飲茶保健的實證。當然,人體健康是取決於綜合性因素,不能一概而論。我們分析任何事物,一切以時間、地點、條件為轉移,不能以偏概全。

  關於“茶性”,有人往往下定語:“茶性寒涼”,並由此漸而形成很多文化現象,這是不切實際的。所謂“茶性寒涼”是來自陸羽的《茶經》,在唐朝,茶葉只有“綠茶”,沒有其他茶,綠茶是不發酵茶,在制法上儘量保持原葉的性狀--青湯綠葉。這樣,陸羽認為“茶性寒涼”有時代的局限性,在當時陸羽作如此論斷,是沒有錯的。但是隨著光陰的推移,科學的發展,人們採用不同的制法,產生了以適應人體不同需求的多樣性產品,茶性就不僅有寒涼的綠茶;還有較涼的白茶、黃茶;中和的烏龍茶;溫和的普洱茶、紅茶。把茶性局限於“寒涼”,既不科學,也不利於推廣茶飲。

  我們要落實科學發展觀,不要“人云亦云”。對古人的論說,堪稱典範的要傳承而且要弘揚,不妥當的要充實提高,不科學的錯誤的要摒棄,這才符合科學實事求是的思想。(俊之)





來源:中華合作時報http://www.wenhuacn.com/news_article.asp?classid=17&newsid=14305